坐北朝南的风水才是好风水
坐北朝南是堪舆理论的一个最基本原则。
我国历代以来,以面向南为尊位,帝王的座位,设在北方,面向南方。因为帝王是一朝之长,万人之上,所以,帝王坐在北边。北就是“上”,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,南就称“下”了。
《易·说卦》中,就有“圣人南面而听天下,向明而治”之说。所谓“南面而王,北面而朝”,就是面朝南的称帝王,面朝北的称臣子。所以,在南北方位中形成以“南”为主,并影响到其他方面,如罗盘针明明指北,不说它是“指北针”,却要称它为“指南针”。
可以说,“北”和“上”、“南”和“下”的联称,原是封建制度的“产物”,后来又带进了人们的实际生活中
风水先生在选择房屋和墓地时,的确注意了坐北朝南的方向,而且天花乱坠地说出一大堆所谓“道理”。如果剔除其迷信的歪论,其中二点是有道理的,一是朝南阳光充足,二是朝南温暖舒适。
我国以“南”为尊,很可能是因为地处北半球,而且绝大部分陆地都在北回归线(北纬23度26分)以北的关系。北回归线是太阳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纬线,那是北半球的夏至日(6月22日前后),太阳垂直照射点自南向北移动到这里,然后转而自北向南移动。由于这样,绝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我国陆地,一年到头,太阳光线都是从南方来,光线充足,气温也会比较高,才能给人们以温暖舒适的感觉我国北方城市,凡房屋朝北朝西的门,都装“暖阁”(门斗),使门口向东向南开,以避免寒风直人室内。北京四合院就是一种躲避寒风的好建筑形式。紧凑的四合院中,尽管院外北风怒吼,内部却有“风平浪静”之感。
明朝后期著名散文家归有光(公元1506~1571年)徙居嘉定的时候,有一个“仅方丈”(即屋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)的“项脊轩”,可是很不理想的是它“北向,不能得日,日过午已昏”(因为房子是朝北的,不能得到阳光的照射,太阳过了中午,室内光线就已暗下来)。由于这样,归有光只好“前辟四窗,垣墙周庭,以当南日,日影反照。室始洞然。(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,院子的周围砌上墙,用那些北墙挡住南边射来的日光,日光反照,室内才明亮起来。)
按照中国古老的风水习俗,凡修庙、造坟、建房,通常是坐北朝南。我国历代帝王之陵,绝大部分也是坐北朝南的。
1368年,明太祖朱元璋(公元1328—1398年)推翻元朝的统治,建立了明王朝。为了加强皇权,洪武年间恢复了预造寿陵的制度,并对唐宋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,其中之是,陵园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长方形,并且由南向北,分为三个院落:第一院落由碑亭神厨、神库等组成;第二院落是祭殿和配殿;第三个院落,则为埋葬皇帝的地方,有宝城明楼等建筑。
埋葬明成祖朱棣(公元1360~1424年)的长陵,为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陵墓,它就是按照明代陵墓特点建造的。长陵的第二个院落为棱恩殿,面阔9间,进深5间,东西长65.70米,南北宽28.50米。60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梁架,中央4根直径达1.12米,全是独木单枝,历时虽有500余年,仍牢固如旧。这样的坐北朝南方向,以示他生前面南而王,死后也要君临天下,永远称王。
山东德州市北郊的北营村,有一座建于明永乐十五年(公元1417年)的苏禄国东王墓,距今已有580多年。苏禄王国在今菲律宾西南部苏禄群岛上。那一年,苏禄国东王巴都葛・巴哈刺与西王、峒王率340多人的大型使团访问中国,在北京受到明朝政府的盛情款待。归国途中,东王病逝德州,明成祖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。东王慕也是坐北朝南的。它有一座占地约3400平方米的高台。高台上有圆形封土,封土四周有石砌的护墙,正南开出长约100米,宽约15米的神道。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着14座石像,造型古朴。整个陵园结构紧凑、肃穆庄严。
1973年春,淅江海宁县长安镇原觉王寺被称为“三女堆”的地方,发现了一座1700多年前的画像石墓。这是目前见到的,我国最南的一座画像石墓。这座石墓也是坐北朝南,墓室东、西、北三壁,都雕刻有龟座的蟠龙柱。南壁墓门门楣外侧有一组画,是凤凰与麒麟相对而立,隔以瑞草,一独角兽尾随麒麟身后。它们是“王者有德”才能出现的“灵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