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民俗文化财神供奉的起源
财神是招财进宝、可以使人发财致富的神,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。每逢新年,家家户户都要悬挂财神像,在显要位置张贴“财神到”的年画,而且人们见面的时候还要相互祝愿说一些“恭喜发财”之类的吉祥祝语。祈求财神保佑一家人生活富足,是每一个普通百姓的愿望。
相对于其他神祗而言,财神在中国民间出现得比较晚。由于中国的农业社会时期比较长,物质不太丰富,人们对财富的追求还不是那么强烈,因而财神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还显得面目模糊。宋朝初年,民间的习俗中才出现了请财马和禄马的说法。马,泛指有神力的马,财马就是财富的象征。古人是重“禄”的,因为官僚家庭遍布各地,这些家庭吃的是俸禄,禄也有财的意思;这些家庭不止有权势,也占有绝大部分社会财富。可以说,禄马就是财神的雏形。后来“禄”与“财”渐渐分开,人们对“财”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。
供奉财神,反映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特别是在新年到来的时候,人们更加希望财神能够降临自己的家中,保佑自己的家庭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顺顺利利地赚取财富,大吉大利。
吉,象征平安;利,象征财富。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,自然十分完美,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。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,充分反映在春节敬祀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。
在我国,春节是民间最盛大的节日,其中除夕之夜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——迎财神。除夕之夜,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饺子(饺子象征财神爷给的元宝),吃完饺子彻夜不眠,等待着接财神。“财神”其实是印制粗糙的财神像,用红纸印刷而成,中间为线描的神像,两旁写着“添丁进财”、“祈求平安”的吉利词语。“送财神”的是一些贫寒子弟,或街头小贩,他们低价买来财神像,穿街走巷,挨门挨户叫卖:“送财神来喽!”户主绝不能说“不要”,而要客气地说:“劳您驾,快接进来。”几个铜子就可买一张,即使再穷也得赏个黏豆包,换回一张。一个除夕夜,有时能接到十几张“财神”,这是为了讨个“财神到家,越过越发”的吉利。这种习俗在中国一些地区仍在民间延续。
除了迎财神之外,祭祀财神也是必不可少的。每到春节,举国各地均祭祀财神,祭祀方法各异。北方地区春节时,家家请回财神,供奉财神像,焚香上供品。正月初二清晨祭焚财神像。祭祀时边行礼边诵祝词:“香红灯明,尊神驾临,体察苦难,赐富百姓。穷魔远离,财运亨通,日积月累,金满门庭。”清代俗曲则说:“新正初二,大祭财神,点上香烛把酒斟,供上了公鸡猪头活鲤鱼,一家老幼行礼毕,鞭炮一响惊天地。”祭祀场面非常隆重。南方敬祭财神供品内容特别讲究,供品共分三桌:第一桌为果品,有广橘,示生意广阔;第二桌为糕点,多用年糕,意为年年高,糕上插有冬青枝,意为松柏常青;第三桌为正席,有猪头,全鸡,全鸭,全鱼等等,为招财进宝、鱼跃的吉意。祭祀时,主人点燃香烛,众人顶礼膜拜。人人满怀发财的希望,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。在全国各地,都有祭祀财神的踪迹,财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,便由此可见。
在宋朝时期,民间百姓对财神的崇拜就已经十分火了。以财神作为年画的习俗在北宋的节庆中已经十分流行,宋版民俗年画中,即有聚宝财库年画。不过,祭祀财神的习俗尚难以肯定年代。南、北宋是我国社会城镇经济重整变化的时期,尽管时局动荡不安,但民间工商、经济交流空前繁荣,民间宗教信仰习俗的财神也正在此时出现。不管是历史的巧合,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,财神的出现,是新的生活与传统信仰之间的整合。由此,民间阶层达到了一个心理需求:不仅表达了发财愿望,同时也为追求财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保护和寄托。
道教和中国民间文化具有一种同质性,都同样的兼容并蓄,有一种源于自信的宽容,不像其他宗教具有很强的排他性。道教的神仙谱系具有明显的开放性,从东汉张道陵创教以来,道教的神仙一直在不断的更替之中,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受到万众敬仰的人成为新的神仙,道教的这种开放性可以加强道教在民众(信众)中的号召力。
中国民间神仙信仰内容十分丰富。人们所礼拜祭祀的神祗多始自先秦,后世道教在形成过程中曾广泛地吸收其民间的信仰内容,加以改造后纳入自己的神灵谱系。成为道教崇拜的尊神或俗神,如灶君、门神、三官、财神,等等。因此,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这样说,中国民间活动中所祭祀的诸神,均为道教之神。换句话说,中国民间中的宗教信仰,便是道教信仰。仅以春节中信仰风俗,便可以感到,鲁迅先生认为“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”这一结论确实是意味深长的;同时,也可知道道教对中国社会、特别是民间的影响是深刻的。这些信仰风俗在流传的历史过程中,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,不断演变,成为更加健康向上的大众民俗文化。
道教认为,人间财富无穷,并非人人可得,必须是有道之士,行善之家方可如愿。在我国民间,百姓也都遵奉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。两者对于财富的认同和取得财富的途径有着惊人的相似。道教中的财神和中国民间财神,从发展起源、历程和演变过程由相似到相同,相互吸收、借鉴,逐渐形成一个共同体,就好像泥和水,“我中有你,你中有我”,因此,我们也就可以把中国民间财神和道教财神统称为中国民俗财神。
到近代,民俗财神信仰更为多元化,因为财神并非只是一个神祗的化身,而是一群神祗,也就是说,财神是一个多元群体,是来源于不同时代的各种神的大集合。民间各层次的人在财神身上依托的期望与要求,此寄望与祈求有相同的性质,也有不相同的地方,因此才会有不同财神爷的形象。民俗财神群体的构成,说明了祈求财富多元化的普遍的世俗内涵。
财神由于能赐人财帛,给人美好的生活,所以成为人们心中最敬爱的神祗。由于财富的来源不同,有正财及偏财,因此财神也有正财神与偏财神之分。世间所供奉的天官武财神赵公明、文财神比干、智慧财神陶朱公范蠡、义财神关羽、福德财神土地公等,均被尊称为正财神;偏财神即是财神爷的左右胁侍,如招财童子、进宝童子、迎祥童子、纳珍童子及财神爷的神骑——黑虎将军、三脚蟾蜍等,皆被尊称为偏财神。还有一类财神被叫做准财神,意为未得财神封号,但由于此神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财运,承担了一部分财神的职责,于是人们就将其作为财神看待,如刘海蟾、沈万三、灶王爷、和合二仙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