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姓费的名人有哪些?
如今,费姓在全国分布较广,尤以河北、上海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北等省市多此姓,上述六省市费姓约占全国汉族费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。
历史上姓费的名人有哪些?
费 昌:(生卒年待考),夏朝贤臣。《史记》中的《秦本纪》记曰:费昌“为汤御”。即指费昌充当了商灭夏的开路先锋。费昌统兵伐夏,夏兵多于战前倒戈,商兵势如破竹,夏桀只得亲自统兵迎战。费昌“败桀于鸣条”(今山西运城安邑镇),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显赫战功。 费 仲:(生卒年待考),商朝重臣。商纣王囚禁西伯昌(周文王姬昌),周臣通过费仲献美女、奇物、良马,使周文王得以出囚。 费无极:(生卒年待考),春秋时期楚国大夫。奉平王命令,去秦国为太子建娶妇,因妇貌美,归楚后,便劝平王将该女纳入后宫。后又屡屡进言,使平王杀建,建遂亡命奔宋。 费惠公:(生卒年待考),战国时期费国国君。费国,春秋末期兴起的一个小国,战国时代灭亡,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附近,都邑为鄪邑,费国君主为鲁国国君鲁僖公兄弟季友的后裔。 费长房:(生卒年待考),东汉人,著名道士。据《後汉书.方术传》载,费长房学道於壶公,不成,持符而归,相传能治百病,鞭打百鬼,又善变幻捉妖,后丢失符,被鬼所杀。典故"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,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"即出于此。 费 诗:(生卒年待考),字公举,三国时期四川南安人,蜀国谏议大夫。初从刘璋,为绵竹令。先主攻绵竹,诗先举城降;成都既定,先主领益州牧,以诗为督军从 事,出为牂牁太守,还为州前部司马;蒋琬秉政,以诗为谏议大夫,卒於家。费诗其人性情耿直,言语铮铮,他的直言曾说服过关羽,忤逆过刘备,更得罪了诸葛, 因而“诗终刘氏之世,官位不尽其才。君予以昭烈之弘旷,武侯之明达,诗吐真言,犹尚凌迟,况庸主昏世,率意直言,而望肆效者哉。”南安五费(费贻、费诗、 费立、费缉、费求,均为乐山历史上清廉有气节的人物)之一。 费冠卿:(生卒年待考),字子军,安徽池州人,唐朝诗人、著名孝子。屡试不第,久留京师,作感怀诗,有“家书十年绝”之句。与姚合游。元和中,登第而母 卒,乃叹曰:“干禄欲以养亲。今得禄而亲丧,何以禄为”!遂隐池州九华山。长庆中,殿院李行修举其孝,召拜右拾遗,不赴。费冠卿逝世后,葬于鸡母山下的拾 宝岩,后世许多诗人、学者前往费居遗址和墓地访问、凭吊。冠卿著有诗集一卷,《全唐诗》传于世。 费 襄:(生卒年待考),四川双流人,唐朝著名孝子。母亲病时,曾割大腿肉让母亲进补,母亲死后,他背土筑坟,又在坟旁筑庐守孝,产业则多推让给哥哥继承。 费黄裳:(生卒年待考),四川双流县人。五代十国时期后蜀进士科状元。《四川通志》第一百二十二卷“选举志”进士卷第六页中记载:“费黄裳,广都人。进士第一。” 费念慈:(1855-1905),字屺怀,号西蠡,江苏武进人,清朝翰林院编修。进士出身,官翰林院编修,后以事被劾,放归,寄居苏州;费念慈工书,精赏鉴,善诗,著有《归牧集》,传于世。 费孝通:(1910-2005),江苏吴江人,中国著名社会学家、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,第七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,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领导人,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。
姓氏渊源 1.嬴姓
第一个渊源:源于嬴姓,出自远古帝王颛顼裔孙大费次子若木之后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姓氏音读作fèi。 相传颛顼是黄帝孙,有裔孙伯益,伯益曾协助大禹 治水有功,受封于大费,他有裔孙大费,大费有子二人,其中次子名若木,因不得继承爵位而沦为平民,遂以父名为姓氏,姓费,以标明自己的血统所出,其后代相 传姓费。如夏桀时去夏归商的费昌,就是他的后裔。 2.姒姓 第二个渊源:源于姒姓,出自夏禹后裔费昌、费仲之后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姓氏音读作fèi。 据史籍《姓纂》、《轩辕黄帝传》记载:“夏禹,亦黄帝之玄孙 也,姒姓……”夏禹之后,因在其子孙费昌、费仲的封国中有一费国,后来就以国名为姓,称为费氏。依此,费姓的血缘始祖可追溯至黄帝。又据传说,在大禹治水 时,一位名叫伯益的人协助治水颇有业绩,受封于费地,其后代则以地取姓曰费姓。 3.姬姓 第三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费序父之后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姓氏音读作fèi。 春秋时鲁国有大夫费序父,其后代因他以费(今山东鱼台)为食邑,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名为姓,称为费氏。 4.姬姓 第四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楚国大夫费无极之后,属于以封邑名为氏。姓氏音读作fèi。 据史籍《姓纂》记载,春秋时,鲁懿公的孙子大夫无极的封邑在山东费县西北,人称费无极,费无极的子孙就以封邑“费”为姓,称为费氏。因此,这支费姓是鲁国公族的后代。 5.姬姓 第五个渊源:出自姬姓,为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之后,属于以封邑名为氏。姓氏音读作Bì。 据《梁相费泛碑》载:“鲁桓公子季友为大夫,有功封费,因氏 焉。”春秋时鲁桓公的第四子季友受封于费邑,子孙以费为氏。这一支来源比较单一,主要是由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而来,以封邑名称为姓。相传,鲁桓公是周文 王及周公的后代,在周公长子伯禽被封于鲁后,数传至他,相继担任鲁国国君。后来,他生子二人,其中长子即鲁庄公,在他去世后得以继承爵位;次子即季友,在 鲁庄公时以君主胞弟身份执掌朝政。尤其是在鲁庄公去世后,他的权力更为集中,又拥立庄公之子班为君主,自己独揽大权。他的专权引起其他人的不满,一位名为 庆父的人乘机作乱,杀死国君,他也被迫逃亡陈国。此后,他在陈国的帮助下回到鲁国,继续任执政,并立班的儿子申为国君,申就是历史上的鲁僖公。鲁僖公执政 时期,为表彰季友安定社稷之功,把国中一处叫做费的地方分封给他作为食邑。他及子孙后来也在那一带发展繁衍,再后来就以封邑的名称为姓氏,姓费。 6.各民族变姓 第六个渊源:源于各民族变姓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姓氏音读作fèi。 北魏时鲜卑族原姓氏费连氏,改姓费,后来这支改姓的人又与汉族费姓融合在一起。 清 朝满族中有一些姓富、姓费者,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使用汉字“费”为姓。如费英东,为满洲镶黄旗人,本名费英东·扎尔固齐,姓瓜尔佳氏;费扬古,满洲正白旗 人,姓栋鄂氏;费雅思哈,为满洲正黄旗人,姓富察氏等等。后取单字汉族“费”为氏。 当代彝族、布依族、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有人以费为姓,应是汉文化融入 的结果,渊源待考。